2012-03-09

《 = 超世界// 奧秘 : = 》



【《 ■ 超世界🔜 奧秘 : ■ 》■ Ultra World: Mystery □ 】■□◑▷The Supreme Master - □Ching Hai / 1992 - 6 / 26 - 演講《‘英文》- 於 🔜 紐約 【聯合國 】⬜1992--6 / 26 - Speech ' "English" - in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 🔜⬛
⬜⬜⬜⬜⬜⬜⬜
⬛⬛⬛⬛⬛⬛⬛


⬛《 ■ 超世界 🔜
奧秘 : ■ 》 The Supreme Master - Ching Hai / 1992 - 6 / 26 - 演講 《英文 》- 於 🔜 紐約  = 《聯合國 》=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7-12-25

⬛《 ■ 超世界 🔜 奧秘 :■ 》
⬛⬛⬛⬛⬛⬛⬛




⬛《■ 超世界 /🔜: 奧 秘 ■ 》
🔳🔳🔳🔳🔳🔳🔳🔲🔲🔲🔲🔲🔲🔲






🔳 The Supreme Master - Ching Hai 



 1992 - 6 / 26 - 演講 - 於 🔜- 紐約 /《 @聯合國 》🔲
⬜⬜⬜⬜⬜⬜⬜⬛⬛⬛⬛⬛⬛⬛⬛




⬛《■ 超世界 /🔜: 奧 秘 ■ 》
⬜⬜⬜⬜⬜⬜⬜⬛⬛⬛⬛⬛⬛⬛

= १ =





⬛  — 
歡迎 —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們到 / @聯合國 = 聽講⬜⬛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 _🔜_以你們的信仰方式跟我一起 = 禱告 = 感謝我們所有、所得的一切,並希望有所不足的人,也能跟我們一樣得到所需。世界上的難民、戰爭的受害者、軍人、各國政府和 / 聯合國 = 的領導者,都能實現他們的願望,和平共處。我們相信凡是我們祈求的都會實現!因為聖經上這麼說。謝謝大家!

=2=



🔲今天的主題是:《= 超世界 / 奧 秘 =》________

-世界/ 的事你們都知道了,我不想再講這些事。除了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別的事你們想要瞭解,所以才會來聽經。它不像見證的神奇感應那麼虛幻、令人難以相信,而是非常科學、合邏輯、又很重要的事。

=3=



🔲七重天__

-各種宗教 經典/都說有 / 七重天,有不同的『意識層次』,有內在的天國、=佛性=,這些就是超世界的東西。但是沒有多少人得到這些經典上所講的東西,我不能說沒有,但是不多。和世界的人口相比,能得到內在天國或超越世界經驗的人,實在太少了。如果你是美國人,你可能常有機會看到很多描述超世界的書籍。有些美國人拍的電影並非全屬虛構;還有日本人所拍的電影也不完全是杜撰的,這些人可能看過從超世界回來的人所寫的書,或是他們本身曾見過天國的景象。

=4=



🔲天國__

🔲 天國 /🔜/是什麼樣子?我們在這個世界已經有職業、有安穩的房子和可愛的親人等等,為什麼還要去想天國的事呢?正因為我們已經什麼都有了,才應該尋找天國。講天國,好像宗教味道很濃,事實上它只是一種較高的意識層次。古代的人說天國,以科學的說法來解釋,就是不同層次的高等知識和智慧,只要知道方法,我們都能獲得這種智慧。

=5=



🔲入定__

-美國/最近發明/一種能使人入定的新機器,你們玩過這種機器嗎?現在正在大拍賣當中,價錢視你所要的入定等級而定,從四百到七百元之間不等。他們說這種機器是專為那些不想打坐,卻要馬上入定的懶人而設計的,你們不知道的話,我可以簡單介紹給你們聽。

=6=



🔲心靈__

-這種機器/ ,可以讓你的心靈進入完全鬆弛的狀態,然後達到高等的智商。據說那種感覺很棒!能帶給你高等的知識和智慧。他們在機器裡放些特選的音樂∣外在的音樂,所以要戴耳機,然後可能再用一些電流刺激你,使你看到一些閃光,所以還要戴眼罩;想入定只要戴上耳機和眼罩就夠了,這也不錯!四百塊美金而已,很便宜。但是我們的入定更便宜,完全免費又是永恆的,不用電池也不必插電,更不必擔心機器一故障,就要馬上修理。

=7=



🔲天音__

-因為/這些人造光和音樂能讓人變得這麼輕鬆、有智慧__︵在 / 報紙 上看到的,我也沒試過,所以才這麼熱門,銷路這麼好。即使是人造的聲光都能讓人放鬆心情、提高智商,你能不能想像真實的東西對我們的智慧將有多大的幫助?這些真實的東西都是超世界的東西,只要我們想跟祂溝通,每個人都能得到這些內在的天音。靠這些音樂和光的強度,可以把我們推出這個世界,進入更高的超世界等級。

=8=



🔲物理定律__



-就像 //物理定律一樣,火箭要脫離地心引力時,背後需要很大的推進力,而當火箭急速飛行時,就會發出一些光芒。當我們快速地進入超世界時,我們也會放射一些光,聽到一些聲音。這種聲音是一種振動力,它可以把我們推到更高的境界,體驗它既無雜音、又不會故障,沒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覺,更不需要花錢,這就是我們超越世界的方法。

=9=



🔲超世界__

-超世界/ /的東西比我們世界的東西更美好,比任何我們想像得到和不能想像的事都美好。沒有人能確實地告訴我們超世界的情形,一旦有體驗就很容易明白,不過也要持之以恆,要真正誠心地修行。沒人能替你修,就像沒人能替你做聯合國的工作,卻讓你領薪水一樣;同樣也沒人能替你吃飯,讓你飽腹。所以修行的方法就是要親身體驗,我們能聽有體驗的人講,但無法從中得到許多體驗。經由一位體驗過上帝的人,我們藉著他的力量,可能會有一兩次或幾天的體驗,不必努力就能自然地看到一點光、聽到一點聲音;不過這種體驗多數都不能持久,所以我們應該自己修行,親自體驗。

=10=



🔲「阿修羅世界」__



-在我們的世界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世界。比方說比我們高一點的世界,以西方的用語我們稱之為「阿修羅世界」。光是阿修羅世界,就有一百多個境界,每個境界自成一個世界,代表我們的理解程度。就像我們進大學讀書,必需經過每個年級,它代表我們愈來愈瞭解大學課程,然後就逐漸走向畢業之路。在 / 阿修羅-世界__有很多 __神通__,我們很可能被神通 __誘惑,也可能會有 神通__、能 / 救病、能 / 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在那兒,我們至少會有六種 神通__,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看到超凡的境界、聽到超凡的聲音;我們不受距離的限制,這就是所謂的 天耳__、天眼__。有時候我們能看透別人的 心思__,知道他心裡在想什麼等等。當我們修到 第一界 __時,就可以獲得這些力量。

=11=



🔲第一界__

-剛才說/過,在第一界裡有很多語言所不能形容的境界,比方說印心以後,我們修到第一界時已擁有很多能力,甚至會發展出以前所沒有的文學才能,知道別人所不知道的事。很多能力都像上天賜予的一樣,有時是財政上、有時是事業上的聰明才智,或是其它的才能。我們開始會寫詩、畫畫,並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我們想不到自己竟有這種能力。我們能寫出風格很美的詩和文章,比方說我們以前不是專業作家,現在卻能下筆成章。在第一界中,我們將能獲得這些物質上的利益。事實上這些都不是上帝賜予的,而是存在我們內在的天國裡,只要我們喚醒它,使它活躍起來,就能應用它,這就是第一界的情形。

=12=



🔲高境界__

一旦去到較高的境界/,又可以看到並獲得更多別的東西,由於時間的關係,不能 xxxx一/一告訴你們,而且也沒這個必要。光是聽這些美好的東西,就像光聽人家講餅乾糖果,自己卻從來沒吃過。所以 xx 只是稍做廣告而已,你們若想親自品嚐的話,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你們想品嚐這些東西,等一下我們可以提供真正的食物。

=13=



🔲超越第一界,__

-我們再往上走到第二界/;為了簡化,我們才稱為第二界;到第二界我們可能比在第一界更有能力,包括神通在內。不過在第二界最顯著的成就是「辯才無礙」,似乎沒人能辯得過一個到達第二界的人,因為他的口才和智力已經發展到巔峰。

=14=



🔲「菩提」___

一般人的智商大部分都很簡單/,無法跟這種人匹敵,因為他的智商,已經發展到很高的程度。不僅是物質的頭腦更高度的發展,我們內在潛藏的智慧、神奇的力量,此時也逐一開放。在印度,人們稱這個等級為「菩提」,即為心智的等級,當你成就菩提的等級時就成佛了。「佛」這個字就是從菩提而來,所以佛的等級就只是這樣而已;還沒完! xx 不只介紹佛而已,還有比那個更高的境界。所以多數人稱開悟的人為「佛」,如果他還沒超過第二界,可能會很驕慢,自認為是活佛,他的徒弟也會很驕傲地稱他為「佛」。但事實上,能看到任何人的三世因果,又有辯才無礙的能力,這只是到達第二界,還不是天國的終點。

=15=



🔲「阿卡西紀錄」︵Akashic Record___

-所以任何人能夠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也不應該驕慢。以西方用語來講,就是你們所瞭解的「阿卡西紀錄」︵Akashic Record,任何修瑜珈或靜坐的人都瞭解阿卡西記錄;它是一種圖書館,就像我們= 聯合國= 裡的圖書館一樣,裡面什麼語言都有,有阿拉伯文、俄文、中文、英文、法文和德文應有盡有,只要你看得懂這些語文,就知道在某些國家發生些什麼事。同樣的,一個修到第二界的人,他看一個人的三世紀錄就像看自己的自傳那麼清楚。

=16=



🔲第二界__

-在 / 第二界 還可以獲得非常多其它的 能力 __。不論如何,達到第二界 / 已經很了不起了!已經是活佛了!因為 = 菩提的智慧 = 已經打開,會知道很多無法形容的事。不管我們要不要,都會有很多奇蹟發生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的智慧已經打開,知道如何和更高等的整理治療的能源溝通,讓生活變得更平順、更美好。由於我們的菩提智慧已經打開,所以能從過去和現在的記錄中得到必須的資料來安排、調整或彌補我們過去的錯誤,更正我們的缺失,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

=17=





🔜第二界__

-比方說:/我們以前無意中冒犯鄰居,現在知道了就很簡單解決!當時我們不知道這位鄰居默默地反抗我們,有時還在背後設法傷害我們,原來是為了誤會或我們冒犯了他,現在知道原因,就很容易處理。我們可以親自登門拜訪,或打電話解釋,或邀請他參加我們的宴會,把誤會澄清。同樣,一旦得到菩提的等級,我們會自動瞭解並處理一切事情,或是跟可以幫助我們的能源溝通,藉此來安排一切,改善我們的生活。所以生活上會減少很多意外和不舒服、不愉快的情況,因此修到第二界已經很了不起了!

=18=



🔲邏輯__

-xx 所講的都是很科學、很合邏輯的東/西,也不必認為瑜珈行者或打坐修行的人都是很神秘的人,或是外星人。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地球人,只是比較進化,知道如何修行。在美國,任何事我們都講究它的原理,這樣我們才能學習,我們才學得到所有的事。現在我告訴你們,超世界的科學也可以學習,聽起來好像很奇怪,但是愈高等的事愈簡單,它比我們高中大學裡的數學問題更簡單。

=19=



🔲天堂/秘密__

-在第二界裡也有很多不同等級的世/界,但是 xx 只能簡單介紹,不能詳細說明天堂的秘密;只要你跟一位去過天堂的明師同行就可以知道,所以這也不是什麼秘密,不過太浪費時間了!每一個世界都有附屬的世界,如果每到一個世界都要停下來,檢查所有的東西,那要花很多時間。所以有時候 xx 明師只是很快地帶你走過這些世界;如果你不當明師的話,就不必學這麼多,要不然會使你頭痛。即使只帶你走回家的路,也要花很多時間,有時要花一輩子的時間。開悟可以馬上得到,不過那只是開始而已,就像辦入學手續一樣,只要在大學註冊,馬上就變成大學生,不過還不是博士,還要學習好幾年以後才能畢業,可能四年、六年或十二年不等。如果那是一所真的大學,而你也真正想學,只要你報名,馬上就能成為你所渴望的大學生。所以雙方都必須配合才行。

=20=



心靈之旅__

-我們若想超越這個世界/,比方說,在紐約我們沒有別的地方可去,對曼哈頓、長堤、「短堤」、所有的堤岸都已經很熟了︵大眾笑,如果現在我們想去外太空玩,看看那裡的情況如何,也不錯啊!為什麼不行?我們花很多錢去佛羅里達的邁阿密,也只不過是在海裡洗個澡而已,那為什麼不偶爾到不同的世界,看看鄰近的星球是什麼樣子,在那裡人們如何生活?我不覺得這有什麼好奇怪的,不是嗎?只是遠一點的心靈之旅,代替肉體旅行。

=21=





星球__

-我們有兩種旅行方式/這很合邏輯,也很容易瞭解。所以我們才能住在這個世界,同時也知道其它世界的知識,因為我們旅行的緣故。就像你是美國或任何一國的公民,不過你也能到各國旅行,瞭解其它國家的情況,我猜你們多數人都不是美國本地人,不是吧?所以你們現在懂了!同樣我們也可以到別的星球、或別的世界旅行,好瞭解他們。因為距離太遠,所以我們無法用走的或搭火箭,即使搭幽浮也無法抵達。

=22=



「幽浮」__

有些世界連=幽浮=也無法到達;

-「幽浮」∣∣所謂的不明飛行物體。在我們內邊有一種「設備」比幽浮跑得還快,就是我們的靈魂,有時稱之為靈體。用靈魂飛行既免燃料、沒有警察,更沒有交通阻塞之類的事,不必擔心有一天阿拉伯不賣石油給我們︵大眾笑。因為靈魂是自給自足的,祂從不故障,除非我們觸犯宇宙的戒律,破壞天堂的和諧,我們的靈魂才會受傷。這也很簡單避免,你們如果想知道的話,我會告訴你們如何避免。我簡單說明就好了,我不是牧師,不必擔心!我不會抓你們上教堂,只是打個比方而已。

=23=



宇宙/法律__



-宇宙間有些法律我們應該遵/守,好比開車應該遵守交通規則一樣:紅燈停、綠燈行,公路行駛應靠左︵右行車,時速多少等等。宇宙的物質界中,有一些很簡單的法律,超越這個物質世界,就完全沒有法律了,那時我們成為自由的公民。不過必須超過它才能自由,只要還活在這個世界,還有這個身體,就應該儘量遵守法律,才不會有麻煩;我們的交通工具也才不會受損,才能飛得更快、更高,不會發生故障。

=24=



十誡___

在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的經典裡都有記載這個戒律

-,比如最簡單的一條是不傷害別/人,意即「不殺生」,還有不邪淫、不偷盜、不喝酒︵包括今天的毒品。佛陀有可能預知在二十世紀會發明古柯鹼之類及毒品,所以祂說「不吸毒」,包括各種賭博,及使我們執著於物質享受,忘記心靈之旅的東西。如果我們想飛得高又快,又沒危險的話,這些都是物質的法律,就像物理定律一樣。科學家必須注意某些定律,才能使火箭飛出去,如果我們想飛得比火箭更高,比幽浮更快的話,就應該更加小心。如果你們有興趣的話,有些細節在印心時會詳細解釋,現在 xx 不想再講這些戒律來煩你們,不然你們會說:「我在聖經上看過了,早就知道啦!」比如十誡,是嗎?

=25=



=素食=__



事實上我們多數人都看過這些戒律

-,只不過沒有深入探/討、體會它的含義;或許我們所瞭解的都是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它真正的含義;因此偶爾提醒我們,再聽些較深的含義也無妨。比如聖經舊約的第一章,上帝說:「我創造所有的動物作你們的朋友,協助你們,你們要管理牠們。」祂說祂為動物創造各種食物,每種動物都有不同的食物。=但是祂沒叫我們 = 吃動物 =,祂沒有這麼說!=祂說:「我創造一切食物,田里的蔬菜,樹上的水果,味道都很甜美,又賞心悅目,這些都是你們的食物。」但是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點,很多聖經的信徒,不瞭解上帝的真義,還是繼續吃肉。=26=



=素食=___

從科學角度來看________

-,我們的消化系/統、腸胃、牙齒等,一切都是為 =素食= 而設計的,深入研究科學就知道,人類並不適合肉食。難怪多數人都生病、快老、疲憊、遲鈍。出生時那麼光亮聰明,結果卻日漸遲鈍、愈老愈糟糕,都是因為我們損壞自己的飛行工具∣∣幽浮︵指身體。我們若想長久又安全的使用這個工具,就應該適當地照顧它。比方說:現在我們有一輛車,你們都開車,應該知道車子加錯汽油會發生什麼事?有可能只開幾公尺就停了。這不能怪車子,而是我們加錯燃料,或是汽油中摻了水,這樣車子可能跑一下子就出問題了,是嗎?或是汽油太髒沒有清理,也會跑一下就出問題,要是車子保養不當,有時也會爆胎。

=27=



科技/智慧

我們的身體就像交通工具一樣

-,可以用它從這裡飛到永恆的地方/,飛到高科技、高智慧的境界,但是有時候因為我們使用不當,也會傷害到它。比方說車子本來可以開好幾公里,帶我們去上班、去找朋友、去漂亮的風景區,不過我們沒有保養它,加錯汽油、潤滑油,水箱沒照顧好,車子當然跑不快也用不久,只能走一點點路,在後院的草坪上兜圈子。這也沒關係,只是浪費我們買車的目的,浪費金錢、時間和精力,如此而已。警察不會來開你罰單,只不過浪費你的車、浪費你的錢,否則你能跑很遠,看很多東西,並欣賞不同的風景。

=28=



物理定律

同樣,我們有身體才能活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應該妥善照顧/它,因為在它裡面藏有別的工具可以飛到外太空。就像太空人坐在火箭裡一樣,火箭是他的工具,他應該小心不要違反物理定律,火箭才能飛得快又安全。裡面的太空人才是主角,火箭的功用只是帶他到目的地,最主要的不是火箭,太空人和目的地才重要。如果開火箭只到長島,也很浪費,懂嗎?浪費國家的財產。

=29=



人身/可貴

人身非常可貴,因為我們的主人就住在裡面

-,所以聖經上說/:「你不知道嗎?你就是上帝的殿堂,萬能的上帝、聖靈就住在裡面。」如果我們裡面住著聖靈、萬能的上帝,你能想像那有多了不起、意義有多重大嗎?不過多數人看經都只是很快地看過,並不瞭解這句話甚深的含義,也不想追究它的含義。所以我的徒弟們才喜歡跟隨我的教理,除了每天辛苦賺錢解決現實問題之外,他們還能找到住在裡面的主人,瞭解超世界的東西。我們裡面更漂亮、更自在、更聰明,只要知道跟祂溝通的正確方法,這些都是我們的,一切本來就存在我們內邊,只因為我們不知道鑰匙在哪裡,房子︵指身體鎖太久,就忘了內邊的寶藏,如此而已!所謂的明師,就是一個人,他能幫我們打開這扇門,告訴我們原來就有的東西;不過我們應該花時間,走進去檢查屬於我們的每一件東西。

=30=





第三界

-現在講到第二界,你們還想繼續往前走/嗎?︵大眾回答:「想!」你們想不勞而獲︵ xx 笑?沒關係!雖然你們還沒去過某些國家,不過那些去過的人會告訴你們那裡的情況。至少你們有興趣瞭解,也許你們也想親自走一趟。過了第二界,我們有更大的力量,只要我們下定決心努力修行,就能到達 第三界。

=31=



= 所謂的第三界是物質世界最高的階段 =

-,必須完全清付這個世界的債務/,才能到達第三界。如果我們還欠物質世界的魔王任何東西,就上不去。就像某些國家紀錄不良的通緝犯,他們不能出境到別的國家。世界的債務包括過去和現在所欠的,可能還有未來的,在我們到第三界之前,應該像清關一樣,付清所有的債務;到第二界就開始清付過去和現在留下來的業障。︵若是沒有前世的業障,我們這一世也沒有理由待下去。

=32=



明師

明師有兩種類型:

一種沒有業障,他借別人的業障下凡

,另一種像我們凡夫一樣,但是靠修行清除業障

-,所以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未來的/明師。偶爾明師會借眾生的業障,從高境界下凡,「借業障」,你們聽起來感覺如何?有可能!這有可能!比方說你下凡以前,就曾經來過這裡,你跟這個世界很多人已經施受往來好幾世、好幾百年,然後你回到很遠的天堂,至少第五界,那就是第五界的明師;而超過第五界還有很多境界。

=33=





慈悲/下凡

然後我們為了慈悲,或是受天父之命再下凡

-,回來這個世界/,因為過去跟這些人有緣,所以能向他們借一點業障;跟他們純粹只是因果關係,不是什麼善緣;我們可以靠修行的力量,慢慢償還這些借來的業障,直到完成這個世界的使命為止,這是借業障型的明師。另外有一種明師,是在這個世界修行畢業成為明師,就像大學裡有教授和學生,學生畢業後也會變成教授,懂嗎?有資深的教授,也有剛畢業的教授,同樣也有這種剛畢業的明師。

=34=



= 業障 =

= 若想到第三界,必須完全清付所有的業障 =

-;業障就是∣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的法律。就像我們種柳丁得柳丁,種蘋果得蘋果,這是所謂的「業障」,也是梵語所說的「因果」。聖經沒有提到業障,但它說:「你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這是相同的事。

=35=



= 耶穌基督=

耶穌基督 / 的生命很短暫

-,聖經也只是濃縮祂的教/理,因此聖經上沒有詳細的說明;而且很多聖經的版本,為了迎合當時領導者的政策,都已經刪減過了。社會上各個階層都有人做買賣交易,生活上各個層面都有做買賣的掮客,他們未必都是靈修者。真正的聖經有別於目前的版本,它的內容更豐富、更精確、更易懂。不管怎樣,當我們無法證明時,就不要講,不然有人會說我們褻瀆聖經,我們只能講一些可以證實的事。

=36=



證明

你們或許會/問 ?

-x :「那你又怎麼證明你所講的第二界/第三界、第四界存在?」可以! xx 可以證明,如果你們跟我走同樣的路,就會看到相同的東西,如果你們不跟我同行,當然就不能證明給你們看。這是當然的!因為有證明,所以明師才敢講這些東西;我們在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同修=可以=證明/

《http://www.godsdirectcontact.org.tw/eng/cp/index.htm》

-,所以我們能講我們知道的/事。不過你要跟我一起走,你不能說:「你代替我走,然後告訴我一切就好了!」這我辦不到。

=37=



實際/體驗

比如說我沒來過 / 聯合國 這個會場

-,不管你怎麼形/容,我還是沒有實際的體驗,是嗎?所以我們應該跟著有經驗的人走。在會場中有來自各國的修同法的求道人士,他們都擁有我所講的部分或完整的體驗。這些還不是全部, xx 所講的只是一小部分的旅行故事,相關的一小部分而已,並不是很詳細。我們即使讀到描述某些國家的書,也還不是真實的國家,是嗎?所以世界上即使有很多書描寫到各國旅遊的情形,不過我們仍然喜歡親自去一趟。

=38=





西班牙/特那利夫島/希臘

我們知道西班牙、特那利夫島和希臘,

=/不過都是從電影或書上得知,我們應該親自到那裡,實地體驗那裡的樂趣,品嚐當地的食物、甘美的海水、宜人的氣候、友善的人情、以及各種書本上無法體會的氣氛。

=39=



第四界

假設/你已經超過第三界

=/,下一步怎麼辦?當然是到更高的境界 = ∣∣ 第四界。第四界已經不屬於一般超凡的境界,我們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形容這個境界,讓世人瞭解,這恐怕會冒犯那個世界的教主。那個世界非常漂亮,但有一些地方很暗,比紐約夜裡停電時還暗。你們曾遇到整個城市一片漆黑的情況嗎?有嗎?比那種情況還暗,在看到光之前,必須經過這個黑暗的地方。這個地方稱得上是個「禁城」,在我們找到上帝的真理之前,我們都被擋在這個地方;但是有經驗的明師可以帶我們通過這個地方,否則在那個世界,我們會找不到路。

=40=





身心/智力/生活

我們到不同的世界時,身心、智力、和生活上的一切都會改變

=/。我們對生命抱持不同的/看法、走不一樣的路、做不一樣的事,即使是日常的工作,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我們會瞭解為什麼要做這份工作,或為什麼要換工作,我們瞭解生命的意義,所以不再感到焦慮不安,而安詳耐心地等自己完成地球上的使命。因為在我們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往後要去哪裡,這就是所謂的「在世往生」。我猜你們有人以前也曾聽過類似的事,不過不知道有哪位明師能講出不同的東西。除此之外,我們必需親自體驗內在真正的快樂。 xx x 意思是,有賓士車的人就認識賓士車,所講的東西也一樣,懂嗎?不過,光靠描述並不能取代真正的賓士車。

=41=



古魯

xx 雖然用普通的語言告訴你們

=,但這些都是很殊勝的東/西,你們應該親身體驗、認真修行,並要有人引導才會比較安全。自己修行雖然有千萬分之一成功的可能,不過卻很危險,要冒風險,沒有保障,不很安全。古時候有些人,比方說史威登布克和基夫古魯︵=古魯/即明師之意,他們都是自己修練成功的,或修別的法門成功。就我所遇到的人而言,自修並非沒有危險,大部分都遇到很多問題,而且他們也並非全都能達到最高的世界。

=42=



明師/家鄉

通過第四界以後,你去到更高的世界∣∣第五界,那裡是明師的家鄉

=,所有的明師都來自那兒/。即使他們的等級高於第五界,他們仍留在那邊,那邊是明師的住所。超過第五界,還有許多不同情況的上帝,這不簡單瞭解,我怕你們會混淆,也許下一次或印心以後,你們有多一點準備,我會講一些你們想像不到的事情,以免產生錯誤的觀念,又誤會

=上帝=的旨意。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問:您提到明師可以借人們的業/障,在那種情況下,業障可以消除?對那些人而言,又會有怎樣的結果呢?



=答:

如果那位明師願意的話,他可以消除任何人的業障,

事實上,在印心時,所有徒弟過去的業障都消除了,師父只有留下你們這一世的業障,這樣你們才能繼續活下去,否則你們會馬上往生,

因為沒有業障,就無法活在這個世界。所以明師只能清除那些儲存的業障。如此那個人才會乾淨,並且留下一點點業障,讓他繼續做這一世所要做的事,等時間到了他才可以走。否則他怎麼走得了呢?即使他這一世是乾淨的,還有前世呢!懂嗎?







=問: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答:

目的是什麼?我沒告訴過你們嗎?神遊超世界、回到天國,瞭解你的智慧,在這一世做更完美的人。





=問:所有的世界都有業障嗎?



=答:

不是所有的世界都有,只有到第二界而已,因為我們的頭腦∣

∣這個「電腦」是第二界的產物。

我們從較高的世界經過所有的途徑,來到這個物質世界做一些工作;即使是一位明師,當祂從第五界到物質世界時,也必須經過第二界,裝上這個電腦,才能在這個世界工作。

就像一個潛水夫潛水時,他必須戴上氧氣罩等配備,即使他本人並不怪異,一旦他戴上氧氣罩、穿上潛水衣,看起來就像青蛙一樣。

因為我們有這部電腦與身體的關係,所以看起來才會這麼怪異,不然我們是完美的。即使你認為你現在很美,但與你的「真人」比起來,你還是非常的醜陋。然而為了要在這世界工作,我們必須穿上所有的裝備。

所以我們通過第二界到更高境界時,我們必須把我們的電腦留在那兒,到更高的世界,我們就不再需要它了!如同一個潛水夫抵達岸邊時,拿掉氧氣罩與所有的裝備後,就現出本來面目,是嗎?





問:您說超過第二界以後就放下所有的業障,或者必須清除所有的業障,意思是指過去及這一世所造的業障嗎?

答:

是!

因為沒有電腦錄任何東西了!

我們會有業障都是因為有這個「電腦」。

頭腦它是用來記錄物質世界的每個經驗,所以我們才有業障,好壞都錄在裡面,所以我們才稱為業障。業障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好壞經驗,學習的經驗與反應。

因為我們有所謂的良心,我們知道自己應當做善事,但有時卻做了壞事,而這些壞事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因此我們稱之為業障。就像登山時帶著許多的垃圾、行李,由於地心引力的關係,會把我們拉下來,使我們很難爬山,懂嗎?

由於世界上許多的道德規範及不同國家的法律、風俗習慣,綁我們在這個所謂的善與惡、有罪與無罪的觀念裡。因此根據那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法律,我們在與人互相來往時,就會產生善與惡、有罪與無罪的經驗,而它自然變成了一種習慣,我們認為做這個會有罪惡感,做那個就是壞蛋等等。

這個電腦一直把它錄在裡面,所以我們才會輪迴生死,綁在物質世界或稍高點的世界;我們還不夠高等、不夠自在、不夠輕到能「飄浮」上去,都是因為有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





問:我們出生時,是不是就已經決定了這一世所會達到的等級?

答:

不!我們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跑快或慢。比方說,你加了幾百公升的汽油在車子裡,你可以跑得比較快,要快一點或慢一點抵達目的地,決定都在於你。









問:我想知道天使的等級?



答:

天使的等級?喔!你要看是什麼天使?

問:守護天使。



答:

]守護天使他們可以達到第二界,天使的等級比人類低,他們是專為我們服務的。





問:他們從未超過第二界嗎?



答:

沒有,除非他們成為人類,他們非常羨慕人類,但上帝對他們的安排是這樣。

我們有所有的「設備」可以和上帝同一體,但天使沒有。這太複雜了,師父改天再告訴你們好了!各種不同的天使,也是為了供我們使喚而產生。

比方說,如果他是上帝創造的,那也是為了服務我們,他們可以超過第二界,不過沒有這個必要,懂嗎?有時候東西製造出來就不能再改良了!例如,在你的房子裡,你創造某些東西來使自己更舒適。

雖然它非常的棒!比方說你坐在這兒,你可以遙控房屋及花園裡所有的燈光,遙控電視開關,遙控器是你自己發明的,但它只是用來服務你而已。雖然它在某方面比你行,它能在這兒控制一切,而你用人類的力量卻做不到,但並不表示它比你好,懂嗎?

它就是為了服務你而設計的,雖然它某方面比你好,但電腦永遠不能變成人類。







問:我想知道我們現在有這個人身,是不是因為前世的過錯才無法解脫?我們是原本就停留在這個等級呢?還是以前我們有過較高的等級?我們應該抱持怎樣的態度或看法,才能早點超越這個等級,解脫人身?

答:

如果我們知道如何修行,就可以超越。

要超越這個身體到達超世界,有許多不同的法門。有些法門無法到達遠方,有些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有些則可以抵達終點。從年輕到現在︵我現在看起來還年輕,但那時更年輕。

我比較過所學的各種法門,其中以我們的法門最好,可以到達最遠的境界,抵達終點。

如果你要體驗的話,在市面上有許多的法門讓你選擇,有些可到阿修羅世界,有些可到第二世界,有些去更遠的世界∣如第三界或第四界,但可到達第五界的並不多。

我們修行的法門就是帶你到達第五界,然後讓你自在,懂嗎?讓你自己走。超過第五界,我們可以接觸到不同層面的上帝,但這通常不是討人喜歡的事。

我們總以為境界愈高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比方說,有時我們被邀請到一棟美觀的宅邸,在主人的客廳裡,坐在那兒享受些可口的東西。

然後我們想進到房子的更裡面看一看,結果冒然走到放垃圾的地方;你們知道,房子裡有許多的東西,不是每樣都那麼重要;我們也可能走到屋後,或屋外的發電室,然後觸電死在那兒。

所以不一定要到更裡面去才好,但為了冒險的緣故,我們也可以去。





問:我有兩個問題,第一,如果你說我有前世的記憶,它從哪裡來?第二,如何消除有關的業障?包括現在的業障和現在的想法,它們是不是新的業障的一部分?

答:

是!是!很有關係,第一個問題,過去的業障從哪裡來?

你可以讀前世的紀錄,我已經告訴過你們,前世的紀錄來自於「阿卡西紀錄」,它是第二界的圖書館,任何人到那邊,都可以進去查查看。不是任何人可以進入聯合國圖書館,但我可以,因為今天聯合國= 邀請我來講經;不是每個人可以進來 / 聯合國 =


但你可以,因為你是這裡的成員。

同樣地,當我們到達第二界時,就可以讀前世的紀錄。我們在第一界的某些地方,也可以瞥見一個人的前世,但那並不是高等完整的紀錄。而這些前世的經驗又如何與這一世的業障連在一起?這些我們所學過的經驗,是為了要應付我們這一世的生活,懂嗎?

你前世所吸收的一切,會影響這一世的生活,同樣地,當你看到類似前世許多不愉快的經驗時,也會使你害怕。

比方說,如果前世你意外的從樓梯上掉下來,傷得很嚴重,而那兒很暗、又沒人幫你,那麼現在每當你下樓梯時,就會感覺有點害怕,特別是當樓梯很高、下面又暗的時候,你會掙扎到底要不要下去。

如果前世你已經深入研究某些科學的話,那這一世你會發現自己仍然對這方面很有興趣,這一世即使你不是科學家,但還是對科學研究有特別的偏好;對任何事都是如此。



比方說莫札特是一位天才,他四歲時就會彈鋼琴,直到現在還很出名。因為在他成為大師之前,他生生世世都練習音樂,而每次都在音樂生涯達到巔峰之前就往生了。所以他走得很不甘願,他熱愛音樂,所以很不願意離開,因為他往生時非常渴望繼續發展他的音樂事業,因此再回來時,都帶著他前世所學的音樂才華。

這一些人中,有些在他們再來這個世界之前,會先到阿修羅世界或第二界學習,因此他們與生就有異於常人的科學、音樂、或文學的才華,或各種創造力。你們知道那種非常超凡的發明創造力,別人不懂也夢想不到的創造力,因為他們已經看過也學過了。所以有兩種學習方法∣∣在這個世界和在超世界學習。

那些生來就具有完美天賦的人,比如天才,都是從超世界來的專家,從阿修羅世界或第二世界來的專家;如果他們自願再來的話;有的甚至來自第三世界,他們都是出類拔萃的天才。





問:請 師父 開示印心的條件是什麼?印心以後,每天應該如何修行?



答:首先,一切完全免費,沒有任何約束,除非你想繼續修行,就應該自我約束。條件是:不必具備任何瑜珈、靜坐的知識或經驗,

但是必需終生吃全素∣∣包括不吃蛋;牛奶和起司可以吃,任何東西只要不殺生都沒關係;因為蛋算是半殺生,即使是沒有受精的蛋也不能吃。

而且它會吸引否定的力量,所以有些玩黑白神通的巫師,用蛋來吸引附身的魔,你們知道這種事嗎?





︵有人回答:「知道!



」你知道!哦,太棒了!

雖然沒有即刻開悟,至少也有即刻證明。印心時你可以體驗到上帝的光和音,這種靈性的音樂會拉你到高一點的意識層次,使你嚐到一點入定的滋味∣∣深沉的安詳和喜悅。印心後,如果你認真修行,可以繼續在家修行,否則的話,我不會催你,不會再麻煩你。

如果你繼續修行,而且需要師父幫忙,我才會繼續幫忙,要不然你也知道自己該怎麼走。每天打坐兩個半小時,早上起床後和晚上睡覺前打坐兩個小時,午餐時間也許打坐半小時。師父不在這裡講經時,你們有一小時的午餐時間,你可以找個地方躲起來打坐,這樣就有一小時了。

晚上再打一小時或半小時,早上提早一個小時起床;調整一下你的作息時間,比方說少看電視、少聊天、少講電話、少看報紙,就可以省下很多的時間。事實上我們有很多時間,只是有時候都浪費掉了,就像我們不把車開到長島去兜風,反而一直在後院兜圈子,這樣的回答你滿意嗎?

︵問的人回答:「滿意!」





除了要求你終生修行以外,沒有別的條件,然後你的生活每天都會改善,都有奇蹟發生,你不必祈求,它自然而來,懂嗎?如果你用心修行的話,可以在地球上享受天堂的境界,所以才有很多徒弟,跟我修行好幾年,還黏著我不放,因為他們真的用心修行,體驗愈來愈好。





問:請師父解釋何謂本性?

答:

本性!

好,本性很不簡單解釋,但是你可以運用智識自己想像。

本性是一種智慧,就像你瞭解一些事比以前知道的更清楚,你知道一些超世界的事,也知道世界上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瞭解以前和現在都不瞭解的事那就是本性。

一旦本性,也就是所謂的智慧打開,你就知道自己是誰?為什麼來這裡?除了這個世界還有什麼世界?還有什麼人?宇宙中還有很多東西。

就像大學裡有不同的程度,你學得愈多,學問愈豐富,一直到畢業為止。抽像的東西很不簡單解釋,但師父已經盡力了!那是一種了悟,你到更高意識層次時,了悟的程度會不一樣,對事情的瞭解和感受都不一樣,心中感到十分的寧靜安詳、法喜充滿、無憂無慮,對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很明白,比以前更會處理事情,更會解決問題。

在物質方面已經有這麼多好處,更別提你內在的感受了!那只有你自己才曉得,這種事不簡單解釋。就像你跟心愛的女孩結婚一樣,那種感覺,只有你自己才曉得,沒有人能替你感覺。









問:敬愛的師父,謝謝您精闢的開示,能否請師父解開我心中的疑惑:為什麼當今世界上有這麼多大師,可以給我們這麼快的學習機會,而在過去卻是這麼困難?請師父開示。



答:好!當然可以!

因為現代的通訊比以前方便,所以我們比較簡單找到明師,並非古時候沒有明師或明師難求;當然有些明師比較容易求得,這要看他和大眾的因緣、他自己的選擇和他傳授的意願而定。

不過任何時代,大約都有一到五位的明師,看時代的需要而定。只是我們現在比以前更清楚,有很多大師出現,認識很多不同等級的大師。

因為很幸運的是,這個時代有大眾傳播媒體、電視、無線電廣播網,和各種書籍,可以迅速地印出成千上萬的書。古時候要印一本書,得用粗糙的斧頭,先砍下一整棵樹,再劈成細片,而且斧頭一下子就會壞掉、變鈍不能用,所以又要花時間,用石頭把它磨利,還有種種麻煩的事,然後還要一字一字慢慢刻。

運送一本聖經可能要用一整個車隊,懂嗎?如果那個時代有卡車的話,可能要用一輛大卡車。現代通訊方便,所以我們才知道有很多大師,你們運氣好!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明師,就像逛街一樣。這樣對你們也很好,

沒有人可以騙你說:「我是最好的!」你可以比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判斷:「哦!這個比較好」,或「我比較喜歡這個」、「他長得好可怕!」、「哦!那個好醜」

︵大眾笑。





問:您提到可以逛街選明師,那已經跟別的師父印過心的人,您是否還願意替他印心?

答:只有真正相信我更有能力,

能更快地帶他到更高境界的人,我才會替他印心。如果他對以前的師父還很有信心,放不下的話,還是繼續跟隨他的師父比較好。

你若相信你的師父是最好的,就不必換,但是如果你尚未體驗到我所講的光和音,心裡還有懷疑的話,就應該試試看。光和音是衡量真師的標準,任何人如果不能馬上給你光和音的體驗,都不是真師,對不起!我應該說實話。

光和音是通往天堂必備的,就像潛到海裡,一定要有整套的氧氣裝備一樣,任何東西都有不同的用途,所以你看所有的聖人都有光圈,這就是光。

你修這個法門也會散發出像耶穌畫像上的光芒,具有超能力的人可以看到你的光,所以他們畫耶穌、佛陀,都有光圍繞著祂們,如果你開天眼的話,可以看到修行高的人都有這種光,很多人都看得到。



這裡有沒有人看得到?



︵有人答:「有!





」你看到什麼?





︵我可以看到「氣」



「氣」

和光不一樣,氣有很多不同的顏色,有黑色、咖啡色、黃色或紅色,看對方當時的情緒而定。但是當你看到一個人的靈氣很強時,就不一樣,是嗎?





問:我不是要問問題,我以前修過一段時間的靈性瑜珈︵ Raja 瑜伽,我想我看的也是一種氣,我的意思是當時我也不很瞭解。

答:你現在看不到嗎?或是偶爾才看得到?

問:看不到!我現在沒有打坐,所以看不到。



答:哦!所以你才失去這個能力,應該再打坐,如果你還相信那個法門,就應該繼續打坐,在某方面對你還是有利無弊,是嗎?



問:我看到你們的傳單上有五戒,一旦印心就要持五戒嗎?

答:

是!這是宇宙的法律。



問:我不懂不邪淫的意思?



答:

它的意思是:

如果你已經有一個丈夫了,就不要再找第二個,很簡單!︵大眾笑簡化你的生活,不要太複雜,避免爭吵的情緒。

因為有外遇,會傷害別人的感情,即使是別人的感情,我們也不能傷害,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儘量避免造成感情、身心上的痛苦和衝突,對任何人都一樣,尤其是我們所愛的人。

如果已經有外遇了,就不要告訴他,告訴他只會傷害他而已;但是要默默地、慢慢地解決這個問題。

有的人認為發生任何事,回家都應該對太太或先生坦白,這樣才是明智忠實的行為,那是胡說!這樣不好!你已經犯錯了,為什麼還把垃圾帶回家跟別人分享?他不知道的話,還不會那麼難過,懂嗎?知道真像只會傷害他而已。

所以我們儘量自己解決問題,不要再犯錯就好了!還是不要告訴你的配偶比較好,因為這樣會傷害他。



問:我發現很多明師都很有幽默感,請問幽默感跟靈修有什麼關係?

答:

哦!我想明師們都很快樂、

輕鬆自在,對任何事都很看得開。當人們緊黏著他們,使他們感到太嚴肅時,他們能笑自己,也能笑別人,笑人生荒謬的事。

修行以後,我們覺得很輕鬆,不再這麼嚴肅,不管明天是死、是活,都沒關係,失去一切或擁有一切,都不在乎!

開悟以後,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有足夠的智慧和能力照顧自己,所以我們什麼都不怕,不會恐懼焦慮,才能這麼輕鬆自在,感覺跟世界沒什麼關係,得失對我們不再那麼重要。如果得到很多東西,也會為了利益別人、利益我們所愛的人,而貢獻出來。



如果我們珍惜生命的話,當然很好,但並非說我們整天都在釘床上打坐!我們也要工作,比方說我也要工作,我畫畫、做手工賺生活費。

我不收任何人的供養,我賺的錢甚至多到可以救助別人,能幫助難民、災民和所有需要幫忙的人。我們這麼多才多藝,為什麼不工作呢?開悟以後我們的生活很簡單、無憂無慮,自然就很輕鬆自在,所以才會這麼有幽默感。我猜是這個原因!你們認為我幽默嗎?





︵大眾/笑又鼓掌)



(眾答:「幽默!)



」既然這樣,那我一定也是明師囉!為了你們我也希望如是,沒人想聽一個不開悟的人講兩小時的話,浪費你們的時間。



問:在靈性的追求當中,我們總是得到一些道理和故事,但我想聽聽您的見解;



首先,我是誰?



我如何陷入困境?



為什麼要回家?



我如何離開家?



回家為何這麼重要?



Master -要回到第五界,卻不一定要到更高的境界,如果有比第五界更高的境界,到那裡有什麼用?如果我不去那裡的話,那個世界跟我有什麼關係?

答:現在愈來愈幽默了!



︵大眾笑)又鼓掌)





關於「我是誰?」,請你去問禪師,紐約到處都有禪師,你可以翻電話簿,

隨便找一個來問



︵大眾笑),



我對這個不是很內行。第二,你為什麼在這裡?也許你喜歡待在這裡,我們既然是上帝的孩子,有誰能強迫我們來這裡?所謂上帝的孩子就像上帝一樣,不是嗎?

在某方面,王子就像國王一樣,多少有點像國王或未來的國王,所以他喜歡到哪裡就到哪裡。

無論如何,我們可以有自由意志,選擇要留在天堂還是到別的地方歷練。有可能在很久以前,你選擇到這裡學習更驚險、更刺激的東西;有人喜歡驚心動魄的體驗,比方說王子雖然住在皇宮,但偶爾也會到叢林裡玩,因為他喜歡在大自然裡探險。

有可能我們在天堂太無聊了,因為那裡一切都準備齊全,而且還服務到家,所以我們想自己親身做一點事。就像皇家的人,偶爾也想自己下廚做菜,不要傭人在旁邊幫忙,然後弄得全身都是蕃茄醬,滿地都是油污,但他還是很高興,看起來一點都不高雅,但是他喜歡這樣子。

比方說,我到哪裡都有人喜歡替我開車,但有時候我喜歡自己開開我的小三輪車∣∣無煙三輪摩托車︵充電式的,一小時跑十公里。我喜歡像那樣到處跑,因為不管我走到哪裡,都有人盯著我看,所以有時候我喜歡到沒人認識我的地方。



除非講經,否則我很害羞,自從他們把我挖出來,讓我出名以後,講經變成我的責任,所以我不能常常溜走;但是我偶爾還是會偷跑兩三個月,像個嬌妻偶爾逃開丈夫一樣,這是我自己要的。

所以有可能是你自己想來這裡玩一會兒,現在時間到了!你想回家,因為在世界上已經學夠了,再沒什麼可學的,而且你也玩得很累了!只想要休息,先回家休息,然後再考慮要不要出來探險,這就是師父所能解釋的。



至於為什麼要回家?為什麼是第五界而不是第六界?那要看你自己到第五界以後還想到哪裡,然後可以再上去,還有很多境界,懂嗎?但是住在第五界比較舒服、比較中道。再往上去力量太強、耗時更久,你可以到那裡一下子,不過我們常常還是寧可在第五界休息;就像你家很漂亮,但有的地方是廁所,你不會永遠待在那裡。

或像在山上,愈高風景愈漂亮,但那裡不是休息的地方。或是在你家的發電室裡,發電機整天吵個不停,既熱又危險,雖然它對你家很有貢獻,但是你也不想待在那裡,瞭解嗎?

還有很多種情況的上帝我們無法想像,我們都認為境界愈高,愛力愈強,但是愛力有很多種,有兇猛的愛力、強烈的愛力、柔和的愛力、中庸的愛力,以我們能夠承受的程度,上帝會給我們不同等級、不同程度的愛力,但有時候力量太強,我們覺得好像被撕成碎片。







問:在我們週遭生活中,我看到很多破壞環境的事,像虐待動物等,我想知道
Master -您對那些想求精神解脫,又想對抗環境破壞的人有什麼看法?

您是否認為超越這個世界,就足夠了?還是您認為我們也有義務減輕這個世界的痛苦?這樣做有沒有什麼好處?



答:有-

至少我們會安心,我們覺得自己在做善事,在盡力消除同胞的痛苦。

我也做同樣的事,你所問的都是我正在做的!以前有做,現在也做,以後還會做。我們經常把錢送到各個團體,或是世界上不同的災區。我本來不想誇張這些事,既然你問了,我就講出來。

比方說去年我們救助菲律賓的比納杜波火山爆發的災民;另外還救助悠樂和中國大陸的水災等等;現在我們正設法解救悠樂難民,分擔聯合國的負擔,如果聯合國需要我們幫忙的話,無論如何我們都將盡力而為。

我們在財務方面幫助他們,如果聯合國同意的話,托聯合國的福,我們能找個地方給他們住。



我們也應該儘量淨化我們的環境,所以我們幫助痛苦的人,並提昇世界的道德標準,在精神上和物質上同時並行。

因為有的人不想跟
Master -學習;他們只要物質上的幫助,所以我們在物質上幫助他們,這就是我們所做的事。

所以我們才需要賺錢,因為我不想靠供養過活;
Master -/出家人和學生,都跟你們一樣必須工作。

除此我們也在精神上幫助人,幫助人們脫離痛苦的世界,我們必須做這些工作,不是整天待在三摩地中享受快樂,我們這裡不需要那種自私的佛

=︵大眾笑。 =

問:您剛才提到,在某個境界時,我們有力量喚醒意識。

現在,如果你感受到自己有這股力量時,你如何決定要不要用它?如果不用的話,你怎麼有耐心坐視週遭所發生的事?例如你看到一件事進行得很官僚化時,你是祈求上帝幫忙?

還是插手改善問題或加速解決問題?如何使用這種力量?用了會有什麼結果?您懂我的意思嗎?

答:

我懂!

你的意思是當我們有能力改變事情時,

卻看到週遭的事很官僚化,進行得很緩慢,你怎麼會受得了?是嗎?那時應該祈求上帝,或施展神通點石成金?不!我會耐心等待,因為我們必須跟這個世界同步工作,才不會把世界攪亂。

就像一個小孩還不會跑步,不能因為你心急,希望他會跑,反而讓他跌倒。雖然我們有能力跑,但還是耐心地陪小孩慢慢走。所以有時候我也很懊惱、沒耐心,但還是教自己要耐心一點,因此我才必須一個接一個地去拜託各國的總統收容難民。

雖然我們同意提供所有的財力支援,願意拿出我們所有的財產∣∣有數百萬、甚至數億的財產,但是還是要通過官方的作業系統,情況應該怎樣我們都接受。我不會利用神通左右聯合國,不能這樣做,用物質的神通會引起世界的災難,懂嗎?應該讓它順其自然。



但是可以用修行的力量和智慧,來提昇人們的意識,並教化人類,讓他們自願合作,這是最好的方法,不應該用神通。在生活中我不曾故意使用神通,但是我們修行人週遭,自然會有奇蹟發生,不故意但它卻自然發生,懂嗎?催促任何事都不好,小孩還不能跑步嘛!是嗎?滿意我的答覆嗎?

如果還不滿意的話請告訴我,我還可以解釋清楚一點。我相信你們都很聰明,是各國精挑細選出來的菁英份子,所以我沒有講得很詳細。順便告訴你們,聯合國 = 的存在對我們很有益處,可以減少很多世界的衝突和戰爭,雖然並不能完全消除。

我看聯合國的書時,認為每個人都是聯合國的一份子,我自己也做聯合國的工作,我很讚歎你們,尤其是在拯救人質方面的努力和效率,即使動用整個世界的力量都救不出來,但是聯合國 = 的工作人員卻做到了!

還有很多賑災和解救難民的問題,我聽說你們要負擔大約一千兩百萬的難民責任,是嗎?工作很多,另外還有戰爭等事件,所以聯合國對我們的幫助很大。



問:感謝
Master -與我們分享您的智慧!我有一個關於世界人口增加的問題,隨之而來的還有濫用環境和食糧需求增加的問題。對於世界人口的增加,是/共業,還是/在替未來造業障?

答:

人多一點對世界也很好,有什麼不好?

愈擠愈吵才愈好玩,不是嗎?(大眾笑०)事實上不是人口過多的問題,而是人口分佈不平均!人口都集中在世界的某些區域,而不想移到別的地方。

我們有很多寬廣蠻荒的地方尚未開墾使用,有很多處女島、廣闊的大高原,那裡只有翠綠的森林,了無人煙。比方說大家都喜歡擠在紐約,因為這裡比較好玩︵大眾笑),如果政府能夠在各地創造就業機會,人們也會到那些地方工作,因為這裡工作機會多又安全,所以大家都聚集在這裡。

如果那些地方的安全保障、就業機會都具備了,他們也會去那裡,人們考慮生計和安全性,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們不必擔心人口過多,而應該替世人創造更有利的就業機會、居住環境和安全保障,如此一來到處都一樣了,就沒有人口過多的問題。



至於食糧的問題,你應該很清楚,在美國有很多相關資料,裡頭講到素食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之一。=*素食=足以維護世界的資源,並養活全世界的人口。

因為我們浪費太多的蔬食、能量、電力和醫藥來養動物,這些食糧可以直接用來養活人類。有很多第三世界國家廉價供應含高蛋白質的素食品,但是這樣做對世界上其它區域的人口並沒有幫助。如果我們的食物分配平均的話,則推行素食對我們自己、動物和全世界都有幫助。

在一篇雜誌的研究報告中說:如果世界上每個人吃素的話,世界就不會再鬧饑荒了!我們應該成立組織,我認識一個人,他能將穀殼製成營養食品和奶品;上一次講經我們也談過這些東西;他說用三十萬塊在錫蘭就可養活六十萬人∣∣一些窮人、營養不良的人、母親等等,這樣太好了!



問題是我們在世界各地浪費太多自然資源,並非食糧不足,上帝不會讓我們餓肚子!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我們必須好好考慮,如何重建這個社會。

這需要很多國家政府的特准,他們應該以赤誠、清廉、高尚的服務大眾的精神,來造福人類,而不是造福自己。

我們如果能得到所有政府的恩賜,就沒有問題了!我們需要優秀的領導人物、經濟機構、治理人才和誠實的政府,如果這些人都修行的話,這個理想就會更快實現!

因為這樣他們會瞭解教理,知道戒律就知道要誠實清廉,並且知道怎麼用他們的智慧,做事時會考慮周到,並重建我們的生活環境。





問:就我所瞭解,這似乎很困難,今天很多環境問題都和人口問題有關係,例如人口增加就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間、房屋和更適合二十世紀需要的生活方式。

在巴西叢林裡,也有環境濫用的問題,他們破壞那裡的雨林區,在土地上施放落葉劑造成水災,這和人口過多的問題也有關係。



答:是!

世界上所有問題都是息息相關的!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從根救起,而不是解決表面問題,根本在於靈性上的安定,懂嗎?

︵大眾鼓掌)





所以我們所要做的是傳播靈性的訊息和遵守戒律,這才是人們所缺乏的!當然利用電子儀器,也能讓你體驗一點光和音樂,讓你入定,但是如果沒有道德規範,有時會把力量用在不好的地方而無法控制它,懂嗎?



所以在我們的團體裡,我們先教人持戒,戒律很重要,我們必須知道把這個力量用在什麼地方。沒有愛心、慈悲心和正確的道德觀,即使有力量也沒有用,只會變成黑神通,黑神通就是這樣產生的。



所以「開悟」很簡單,「養悟」才難!在我們的法門裡,如果持戒不清楚、沒道德,
Master -會收回一部分力量,這樣你就不能在社會上亂做壞事,我們的法門之所以不同就在於Master -能夠控制這個力量,懂嗎?



很高興跟大家一起討論這麼有智慧的問題。人們會亂做,都是因為他們的智慧不夠,就像你所講的濫用土地的問題,都是缺乏智慧的關係。所以根本在於智慧與靈性修持,

「開悟」就沒問題了!



謝謝大家專心聽講,祝大家好運,

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_____________ //:《 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







經濟秩序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演變趨勢




2011年04月07日 01:00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體:大 中 小】 網友評論



  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百年一遇”,迅速蔓延擴散,演變為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嚴重經濟危機,對現有的世界經濟格局產生巨大的衝擊,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演變出現以下幾個重大趨勢: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上世紀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騰飛之後,中國在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起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髮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至2007年的10年裏,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



  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經濟體正在經歷一個不同速度的恢復過程,亞洲新興經濟體一枝獨秀。2009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衰退2.4%,歐洲衰退4.6%,但印度增長7.3%,中國增長8.7%。2010年,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表現也都大大好于美歐發達國家。亞洲目前在全球貿易總額中佔三分之一。世界經濟重心主向亞洲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



  亞洲在經濟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經濟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歐美亞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歐等先進工業國無不競相調整其對外經濟政策,將重心移向亞洲。目前,美國大力實施“重返亞洲”戰略,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已不是歐洲,而是亞洲。它與亞洲的貿易總額已佔美全球貿易總額的40%,在亞洲的直接投資更是高達近千億美元,遠遠超過西歐。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則提出歐盟應當“向東看”,加強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促進經貿關係深入發展。

   亞洲崛起與以往歐洲崛起、美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共同融合、共同繁榮的產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崛起,與歐洲、美洲等其他大陸是一個相互交叉、共同促進的過程,它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其他大陸的災難。


  李光耀在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一文中曾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第一”的位置。




  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均衡化方向發展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趨勢還將繼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為5.1%,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3%。這主要得益於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龐大消費市場需求;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顯著增長的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日趨增加的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



  二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據份額逐步增大。進入新世紀(002280)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拉動了全球經濟復蘇,推進了多極化進程,世界格局趨向平衡。



  三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激增,促進世界經濟平衡增長,加速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2009年世界貿易萎縮12%之後,預計2010年全球貿易增長13.5%,其中發達國家約13.5%,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為16.5%;新興和發展中國之間的貿易約佔其整個貿易額的40%。

   四是新興國家隊伍不斷壯大,提振新興和發展國家的整體力量,改變南北力量對比。“金磚五國”、“展望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鑽石十一國”(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南韓、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名目繁多的排列組合,無不說明新興國家已遍佈于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一個“新興國家群體”。這個群體屬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革。

   發達國家高企的政府債務將長期存在,加劇世界經濟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準,處於不可持續狀態。鉅額救市資金使西方政府債務猛增,成為後危機時代威脅經濟平穩發展的最大風險。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臘和愛爾蘭,迅速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等金豬國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愈演愈烈。一時還看不到制止危機擴散的跡象,不確定性正在摧殘市場並加速危機的蔓延。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期將在2011-2018年,2014年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超過100%,比危機前高35個百分點;到2023年,發達國家政府債務降到80%,2030年才能恢復到危機前水準,即回落到60%的警戒線以內。


  未來一段時間,發達經濟體將遭受高債務嚴重困擾。前車之鑒是,拉美債務危機使其“失去20年”,至今陰影仍揮之不去。前蘇東地區債務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劇變,經濟倒退20年。




  以清潔能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正成為趨勢


  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採取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強體制創新和政策引導,以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這一輪技術革命也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事實上美國在絕大部分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擁有技術積累優勢,新興國家為實現後發發展優勢,正集中在個別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和重點跨越。


  此外,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資訊網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各國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誰在新興戰略產業方面率先實現重大突破,誰就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新格局中佔據主動。新興產業代表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在一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不僅是拉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也是提高社會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









人類社會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現 代 人 的 問 題



2011-08-05 10:34 |迴響:12|點閱:2547


現代社會出了問題;這一點,不需要什麼社會觀察家也看得出來。像現代交通更為便捷,人與人的距離卻似乎變得更遠;通訊設備讓人隨時保持聯繫,但人與人的感情並沒有更親密;各式各樣的聲光娛樂,填補不了人心的空虛;各種便利機械與設施,造成更多人四體不勤,需要靠額外運動維持健康;食物供應的無缺與精緻化,使得肥胖成為現代流行病。再者,醫療日新月異,控制並消除了許多惡疾,人類壽命也不斷增加,卻有更多人罹患難以根治的慢性疾病。


現代生活的一切便利,都是在工業革命以後,人類學會了控制能量的方法,靠著消耗龐大的能源才建立起來的。只不過人類對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的依賴,也大幅改變了地球生態與氣候。且不提化石能源終有耗盡之日,只怕在那發生之前,由溫室氣體引起的全球氣候改變,就已經造成人類社會的浩劫。


面對這種嚴峻的前景,許多先天下之憂者發出呼籲,要人改變生活方式,回到工業革命以前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這麼做是否可行暫且不論,根據遺傳學家威爾斯(Spencer Wells)在《潘朵拉的種子》(Pandora’s Seed)一書提出的說法(注一),現代人面對的許多問題,早在一萬年前人類放棄狩獵採集、改行農業生活起,就已種下惡果,工業革命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因此真要回到從前,還得回到更古早的年代才行。


人類在發展農業之前,以狩獵採集方式生活在非洲草原已有幾十萬年之久,並多次向外遷徙,足跡遍及全球;人類的演化也大部分於此時期完成,好比善於儲存能量的儉約基因(thrifty gene)、喜好漫遊出走的天性、習慣生活在百來人的小群體,發展出互利的道德觀,以及創作「無用」的藝術品等。至於人類從四處獵取動物與採集植物為食,到安定下來種植作物,馴化家畜,是受到天時地利的影響(注二),但人類也因此走上了不歸路。


農業社會的好處明顯可見,壞處則逐漸現身:食物供應的充分與穩定,造成人口激增,導致城鎮、制度、階級、國家與軍隊的出現;社會財富的累積與分配不均,造成強奪與防衛的爭戰不休;人畜的親密接觸與人口的密集,造成傳染性疾病增多,大規模的瘟疫史不絕書;再來,農業社會養活的人口雖多,但因食物種類單調及傳染病增多,健康狀況反而要比狩獵採集的祖先差。


歸根究柢,現代人的許多問題出在人的生物性與人造的環境有所不相容:好比廿四小時的人工照明,無所不在的背景噪音,以及如影隨形的工作壓力,讓人焦慮、失眠甚至精神失常;高熱量但營養不足的垃圾食物充斥,以及靜態的工作與娛樂,讓人腰圍逐漸變粗,出現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等慢性病,在在讓人無所遯逃於天地之間。


曉得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只不過敵人往往是人類自己的生物性,而益增困難;這或許是另一種進行中的演化。


原載 2011/08/03 中時觀念平台







2012-03-08

經濟秩序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治絲益棼的全球經濟麻煩



經濟日報╱社論



2011.10.04

紐約大學經濟學家羅比尼(Nouriel Roubini)前曾預言,「2013年,全球完美風暴」,現在看來,還真有這樣的感覺了。

最近一段時間,全球市場如驚弓之鳥,面對著烽火處處,每下愈況,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各國政府茫無頭緒,很難不讓人人心惶惶。

從2008年9月世紀金融海嘯爆發迄今,全球經濟的表現,既不是V、U,也不是W與L,而是L與V與W的綜合:之所以是V或W,是因為各國政府都大印鈔 票,流動性氾濫,導致股市、商品、糧食等大漲,卻又同時因美國一再量化寬鬆,使匯市巨幅波動,往往又導致股市、商品、糧食價格大跌。但另一方面,不管各國 採取什麼政策,實體經濟卻始終疲弱,一無起色,所以是個L。

更糟的是,三年下來,多數國家的政府亂了套,很多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與非常規的政策,都是病急亂投醫,反而製造出了不少新問題。

何以致此?恐怕跟理論的缺乏有關。眼前情況有點類似80年前的世界經濟大蕭條。1929年華爾街爆發金融危機後,經濟形勢也是急轉直下,一直到1932 年,狀況雖略告穩定,但也未見起色。這段期間,呈現了經濟理論的空白。傳統古典經濟理論既提不出有效的對策,也提不出何以出現長期全面性失業的合理解釋, 要不是凱因斯(John M. Keynes)在1936年出版《一般理論》,提出針對大失業、大蕭條的革命性理論,經濟學早已失去了人們對它的信任。現在的情況,庶乎近之。

三年前金融危機爆發之初,人們還能聽到一些有關經濟結構出現巨大失衡的說法,例如中國儲蓄太多、消費太少;美國消費太多、儲蓄太少。儘管這已是經濟理論的 層次,但畢竟是比較淺顯的層次。其實金融海嘯所暴露出來的結構失衡何止於此,至少還有全球貨幣體制的結構失衡;資源配置在金融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結構性失 衡;資本主義分配機制在要素所得(尤其是資本與勞動)間的結構性失衡等等,除非這些深層次的理論課題經由深入研究得到解答,否則改革將沒有方向,也沒有路 線圖。

遺憾的是,這三年來,人們聽到的、看到的,更多的是投資分析師、基本經理人乃至於一般媒體經濟專家的觀點,比較深入的、嚴肅的、專業的理論研究與分析,至 為罕見。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國的政府經濟專家與官員的政策操作當然很難期待有令人滿意的表現;等而下之的,一些荒腔走板,以鴆止渴、以鄰為壑乃至治絲益棼 的政策作為,自然也就無足為奇了。

當然,政治形勢也是問題之一。國際間,現在是群龍無首。G7、G8不管用,IMF與G20似乎也是形式更多於實質,有專家於是以《G Zero》為喻,看來也並不過分;主要大國,如美國、德國等,則各自受困於內部的政治矛盾。

理論缺乏、體制失能,主要大國又各有難唸的經,羅比尼教授預見歐洲、美國、日本、中國四大火車頭將一起失去動力,出現完美風暴,邏輯上並非全無可能,甚至不排除出現四大經濟體之間經濟危機相互衝擊的完美風暴升級版。美國現在不是就很焦慮地要求歐洲趕快建構防火牆嗎?

很顯然,全球迫切需要召開一個類似1944年的布列敦森林會議(凱因斯是英國代表團的首席經濟學家),集合全球第一流的經濟、政治、社會等各方面的學者專家,共同為21世紀的世界經濟危機把脈、診斷,探求重建國際經濟秩序的改革之道。

共合世界施行方式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

@《 - 基 本 大 法:- 》

*************************





@= M aअ s t e rर =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基 礎 結 構 :-》

************************





@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__※__________

@= M aअ s t e rर =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學 術 世 界 -









@-聯邦《共合》技術研究 學院-

〈-實際/@-因應對策技術研究-〉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 共 合 世 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



@-自 治 區-

*****************************









-5-__________※________



@- xxxxx -

**************************
















《 = 總 論:= 》





********************






@/資 源: @/ 建 設:  @/ 交 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 育:  @/ 人 文 : @/ 地 理: 



________________











@/土地-@/ 環 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 @/ क H: @/ 經 濟 :



________________







@/耕作重劃- @/ 科 學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XX :- @/ 未 來 學 :





=====================================





**********************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_________________

****************************************







2012-03-04

土地流失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土壤品質—農產品安全的關鍵




土壤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資源之一,唯有良好的土壤品質才能確保作物品質。土壤一旦無法發揮功能,將使糧食安全與食品安全亮起紅燈。






近年來全球糧食短缺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引起世界各國對糧食安全存量(food security)與農產品健康安全(food safety)的重視。糧食短缺的原因很多,主要可歸因於:(一)人口快速成長,尤其是在亞洲與非洲地區的開發中國家;(二)全球氣候變遷,暴雨造成土壤大量流失,沒有土地可生產足夠的農產品;(三)氣候變遷造成大乾旱,農業用水嚴重缺乏,無法生產農作物;(四)由於作物不耐高溫,全球暖化造成作物產量明顯減少;(五)農業土壤受到水汙染,生產力大幅降低,無法提供足夠的糧食與健康農產品;與(六)工業排放水汙染農業灌溉水源,造成作物產量與品質降低。






土壤是農業生產最重要的資源之一,一旦受到汙染,土壤品質(soil quality)即出現問題,連帶農產品產量將立即下降,作物品質(crop quality)也受到影響,食品安全跟著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到地面水,最後地下水也會受到汙染;因此土壤品質–作物品質–地下水品質要一起保護,三位一體。






有了好的水土資源,才能運用各種生物科技去生產更多且更健康的農產品,讓最大收益回饋到農業生產聯盟團體或直接回饋給農民,因此許多國家的農業首要政策為:「確保水土自然資源的數量與品質」。我國行政院環保署於2000 年立法公告「土壤與地下水汙染整治法」,積極推動土壤與地下水品質之維護與整治,今年剛好屆滿10 周年。農委會農糧署也於2008 年起積極投入「農產品生產履歷制度」,從生產環境及生產過程監控農產品的品質,以生產健康安全的農產品。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近幾年則積極監控生態環境農業用水,檢討灌溉用水是否受到工業排放水的汙染,並改善農業用水「搭排」(即搭配排放)部分工廠排放水的政策與後續管理策略。






做好水土保持 確保資源品質





經濟秩序

                                              =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美債危機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動盪



                                                                                          趙文衡



APEC中小企業經濟危機監測第13期,2011年8月




美國公債因舉債上限問題而瀕臨違約。由於違約將對美國與全球經濟造成很大的損害,目前美國兩黨國會對於相關的因應措施已達成共識,以調高上限與節樽支出的方式因應此次危機。短期內美國將可償還欠債而免於違約。雖然一般早已預期美國違約的可能性很低,但是我們絕不能忽視此一事件所造成的後續影響。


此一事件提醒世人美國債務問題的嚴重性。目前美國政府赤字占GDP的比率已飆升至9%,僅次於希臘與埃及,在2008年此一比率僅3.2%。赤字的飆升也使美國公債數目不斷上升,2008年美國聯邦債務毛額為9.98兆,根據美國政府的估計,至2011年年底此一數目將達15.14兆以上,增加幅度達51.7%,而公債佔GDP比率也由69.2%迅速上升至99%。不但債務總額創下歷史新高,在GDP比例上也寫下1949年以來的新高紀錄。


當然真正嚴重的不是升高的數目,而是上升的速度以及將來的展望。即使美國負債比例高達99%,在國際上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數目。但是由於債務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累積,讓人擔心其還款能力以及重新調整政府支出所造成的衝擊。事實上在未來幾年,美國的債務仍會持續累積,預估至2015年將達19.68兆美元,比今年成長近30%。


在具體經濟成長目前尚無法期待下,減緩美國債務問題勢必需要緊縮政府開支。兩黨在其提出的放寬債務上限的計畫中,均列有降低赤字的目標。但緊縮財政會對經濟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此外,愈發嚴重的債務問題亦將促使利率上升,進一步抑制需求。這些均告訴我們,美國在採用緊縮的財政政策的同時,聯準會勢必採行更寬鬆的貨幣政策。




由此可見,未來幾年,美國財經政策的基調將是「緊縮的財政政策與寬鬆的貨幣政策」,以此來減輕債務負擔並追求經濟成長。寬鬆的貨幣政策將會使熱錢更加氾濫。這些發展都會使弱勢美元的趨勢持續,各國匯率將維持升值走勢,商品市場價格亦將上漲。


熱錢氾濫、貨幣升值、商品價格高漲、以及輸入型通膨等這些自金融危機後即快速發展的風險因子,經過幾個月的沉寂後,未來又將一樣不少的重新出現。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要脫離泥沼的關鍵為美國是否成功減債,而減債的關鍵在於對政府赤字的控制。這也意味著如果未來若再發生一場金融危機,以美國目前的財政狀況,將無法執行像2008年金融危機那樣的救援行動。


美元長期貶值、貨幣長期寬鬆造成的貨幣升值與輸入性通膨將使國際經濟長期陷入不穩定。加上歐債危機對歐洲地區經濟成長的威脅,未來國際市場的展望並不樂觀。事實上,不管歐債或美債危機均是全球金融危機的後遺症,雖然美債危機沒有歐債危機嚴重,但卻較歐債影響深遠。由於減債不是一件可以速成的事,預期未來國際經濟將持續受到美債與歐債的影響。


在此情形下,APEC中小企業的營運風險加大,避險將成為中小企業營運上必備的部分。中小企業應密切注意匯率波動與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動的情形,並著手因應將來可預見的風險。




                                              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與衝擊


                                                                                       趙文衡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二十三卷第八期,民89年8月,24-30


全球化是近二十年來國際經濟上的一個最顯著而重要的現象。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與各國紛紛採取自由化措施的潮流下,阻礙金融、貨物、人員、資訊流通的藩籬逐漸消失,貿易與金融商品於國際間流動的數量因而快速增加。然而伴隨著這此一簡單自由流通效果而來的,卻是十分複雜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現象。歐洲單一市場的整合勉強可以提供我們一個全球化後的理想圖像,然而與歐洲整合不同,參與全球性的整合的國家具有不同的經濟發展程度、文化、與政體,其所產生的緊張、矛盾與衝突將大大超越歐洲整合時所遭遇的。


全球化在經濟上所帶來的影響主要有: 第一、它對經濟生活的許多面向產生一致化(convergence)的壓力。此一壓力特別反映在貨物、金融商品價格與利率的一致上。第二、它增加全球經濟的連動性,因此對經濟危機或繁榮產生擴大與加速的效果。第三、全球化使得全球市場的規模擴大。第四、全球化對不同國家或團體帶來不同的成本與利得。一般而言,歐美先進國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其他開發中國家則較易受到來自全球化的威脅。


台灣的經濟地位位於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間,全球化對它的影響較為複雜。本文並不擬也無法全面性的評估全球化對台灣經濟的正負面影響,而僅就全球化對台灣產業帶來的挑戰與衝擊作一探討。主要的焦點將放在實質部門(real sector),而將不觸及金融部門。






產業組織


台灣的產業以中小企業為主,全球化對具有此類產業組織的經濟體產生何種衝擊?根據一項研究指出,在全球化市場擴大的作用下,廠商需要更大的生產規模才能達到規模經濟(Jwa, 1997)。換言之,較大規模的生產在全球化下應為較有效率的生產。其次,由於小廠作國際性擴張時所遇到的障礙要比大廠為高(Acs, 1997),因此小廠較無法有效擴張國際市場,故而也較無能力享受市場擴張的利益。在全球化下,小廠不但較無能力取得新市場,同時也極可能喪失舊有市場。眾所皆知,小廠比較喜歡進入規模較小的市場,因為這些市場對大廠不具吸引力。然而,全球化將使這些市場規模擴大而提供大廠加入競爭的動機。


一般都認為小廠比較具有彈性,然而「小」並不是生產彈性的必要條件,當然也不是充分條件,而「大」與彈性也不是兩個互斥衝突的概念。事實上,有研究指出,大的廠商規模對於後福特主義(post-Fordism)時代的彈性生產相當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高於福特主義時代(Oman, 1994)。同時也有研究指出,由於一些具有高度彈性並可由生產者自由調整的自動化設施(programmable automation)的被採用,大廠也可以在短時間內改變其生產設備並產製不同的產品(Howells and Wood, 1993)。 此外,在全球化下,彈性的概念已經超越傳統的意義而包括如何有效運用全球不同資源稟賦的能力。


綜合以上所言,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初步的結論,即全球化下的最佳生產方式是「大而彈性」。根據這個結論,台灣廠商所要作的便是大型化,並且在大型化的過程中不喪失其彈性。學者專家所要作的是幫助業界思考一個能夠達到「大而彈性」的方法。觀諸台灣現有產業的發展有朝「大而彈性」的趨勢,只是有很多地方仍在摸索。然而全球化所帶來的競爭與時間的壓力相當大,產業是否能夠即時轉型或者在轉型成功前即遭淘汰?在這方面,政府也許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加速企業的轉型。






多國籍企業


在全球化下,生產行銷活動需要重組,誰能充份利用金融、貨物、人員的流動,並有整體的全球策略及全球行銷管理與規劃的能力的誰就是贏家。在此前提下,多國籍企業顯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蓋因多國籍企業原本就利用全球不同資源稟賦的配置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以其已經具有的彈性運用全球資源的能力及散佈全球的生產與行銷據點,全球化所帶來的各種因素的自由流動更增加其可用資源及彈性運用的空間。根據Bennett Harrison的研究指出,在世界市場全球化下,多國籍企業已成為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Harrison, 1994)。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增加了多國籍企業可選擇的投資地點,因而加強了多國籍企業對地主國的議價能力。


台灣自八0年代起,許多國內企業紛紛從事對外投資而成為多國籍企業,然而台灣的多國籍企業較缺少全球規畫與資源配置能力。多數台灣廠商的對外投資並不像歐美企業般是為了市場的寡佔利益,或靈活的將不同的經濟活動設置到全球最適當的地方。事實上,本國的對外投資多屬防衛性的(林安樂等,1992)為迫於國內勞工成本及其他生產成本的節節上升所不得不採行的措施。由圖一可知,台灣對外投資至少百分之五十三的比例是到大陸及東南亞,若加上一些未向官方申報的投資,則比例可能更高。很明顯的,這些投資的目的只是為了生產上降低成本,許多其他對外投資可達到的功能例如研發行銷等並未成為重要的投資標的。表一中也顯示高達百分之六十三的投資是投向製造業,而投向貿易部門的只有百分之五。






(圖一在文末)






如果我們進一步觀察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可以發現,對大陸投資的金額都很小,平均每筆金額僅有五十五萬美金,遠低於整體平均的一百三十二萬美金。依此推斷,到大陸投資的多為中小企業。對這些企業而言,大陸極可能為唯一的對外投資地,於大陸所從事的生產活動亦多與在國內的生產活動相似,因此根本無法稱得上靈活運用全球資源與作全球策略規畫。當然台灣仍有企業確實與歐美企業一樣成功的做到全球資源的有效運用,但畢竟這些企業仍佔極少數。


台灣的企業要如何利用靈活的對外投資以增加國際競爭力?主要的要訣在於將投資標的擴展於不同的功能領域,尤其是技術開發。台灣的技術開發多依賴工研院或業者土法煉鋼,這在以往技術改變較為緩慢的時代尚足以應付,然而在技術擴散及技術更新皆十分快速的全球化時代裏,光靠內部資源是永遠無法趕上技術變遷的腳步。特別是在大陸及東南亞國家以極快的速度迎頭趕上時,台灣的企業必須隨時掌握先進技術,方有可能維持競爭優勢。在這場全球技術大戰中,如何建立「全球技術網絡」以有效獲取或開發先進技術便成為贏的關鍵。所謂「全球技術網絡」即泯除疆界的概念,透過對外投資或策略聯盟的方式,將技術開發活動設置於可提供最多技術資源與資訊的處所,尤其是設置於先進國家的研發密集區。透過全球技術網所獲得的技術與知識可匯回國內供生產部門運用,對提昇國內技術水準有很大的俾益。現今連歐美工業化國家都須藉由全球技術網絡的設立來維持自己的技術優勢,台灣的廠商更應視建立全球技術網絡為要務。當然,有能力建立全球技術網絡的廠商需要具有一定的規模,這又成為台灣企業需要大型化的另一有力原因。






OEM生產方式


由全球電子市場發展的趨勢來看,從事消費者市場的國際知名企業較OEM廠商更能由全球化中獲益 。表一顯示,全球消費資訊市場有高度集中的傾向。例如,在全球印表機市場中,前五大廠商的市場佔有率就高達百分之七十三點五。這些全球市場的寡佔者(同時也是全球化的受益者)都具備很強的行銷能力,甚至許多僅具有行銷通路與品牌形象而缺乏生產線。為什麼這些企業可以僅憑強大的行銷能力就成功的攫取全球市場?部份是因為隨著全球市場的擴大,行銷成本尤其是設立及進入成本都逐漸提高。現有的國際行銷巨人所具備的強大品牌形象及行銷通路上的優勢可以輕易的擴張市場。許多新興開放的市場很快的就被這些行銷巨人進駐。例如,在羅馬尼亞,IBM 為1996年銷售最佳的電腦品牌。HP 則為1997波蘭最大的潑墨印表機銷售商,佔有百分之七十三的市場。換言之,全球化提供這些廠商更多的機會去充分運用其強大的行銷能力。






表一: 全球資訊市場集中度(前五名)


DRAMs PCs* CD-R/RW Writers Notebooks Printers


1998 1999 1997 1997Q4 1997


Samsung(16) Compaq(16.1) HP(19.2) Toshiba(17.9) HP(39.1)


Micron(14) Dell(14.8) Philips(16.4) IBM(13.6) Canon(13.3)


Hyundai(10) Gateway(9.3) Yamaha(12.8) Compaq(11.9) Epson(12.5)


NEC(10) HP(8.6) Sony(11.1) Fujitsu(6.1) Lexmark(5.7)


LG(9) IBM(8.0) Ricoh(10.7) Dell(6.0) Okidata(4.7)


59% 56.8% 71.2% 56% 73.5%


* 僅包括美國市場


資料來源:: DRAMs: 半導體工業年鑑,1999; PCs: Investor's Business Daily: April 28, 1999.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CD-R/RW Writers: E-media Professional, May 1998, p. 15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Notebooks: Computer Reseller News, March 2, 1998, p.8.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Printers: Investext, Thomson Financial Services, Morgan Stanely Dean Witter Research (cited from Gale Business Resource).


另一方面,對於僅具有生產能力的OEM 廠商而言,全球化將不斷的為它們帶來的挑戰。除了在一些進入障礙很高的產業例如半導體外,OEM 市場集中度低而比較傾向完全競爭。在全球技術擴散的趨勢下,一個新的廠商較易進入OEM 市場,而現有廠商的優勢也較易為其他競爭者所取代。OEM 廠商本質上較不重視全球策略亦為其缺點之一。正如 Michael Porter 所言,「全球策略本身不但能夠創造新的競爭利益,而且能為創新提供一個較好的基礎,而OEM 只能被動的回應國外消費者的需求。」(Porter, 1990) 眾所周知,創新能力為全球化下的一個重要競爭力的來源。


PC 工業曾經一度被認為是台灣以自有品牌成功的打進國際市場的產業之一(Levy and Kuo, 1991)。 例如,在1988,由國內廠商製造並出口的PC 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七是OEM,其他百分之六十三則為OBM。然而到了九0年代,情況產生逆轉。在1997,至少有百分之六十一由台灣廠商出口的PC是代工生產。OEM生產更佔1997年整體資訊產業的百分之七十。雖然台灣電腦界的領導廠商宏碁一直強調發展自有品牌,但仍有百分之五十的產品是OEM。另一個電腦大廠,神通集團,更將OBM 生產比例由1990的百分之七十調降到 1997年的百分之三十。這顯示台灣廠商在發展自有品牌、建立自己的行銷系統時遭遇重大的困難。台灣廠商無法擁有強大的行銷能力,喪失了全球化提供的一個大好機會。


由於進入全球消費者市場的成本太高,使台灣廠商被迫停留於OEM 市場。如上所言,OEM 市場進入障礙較低,台灣現有廠商容易遭受後來者的競爭壓力,特別是來自大陸及東南亞。在一項中小企業處1997年所做的調查中,幾近一半的出口廠商認為,大陸為其主要的競爭對手而位居所有外銷競爭對手的第一位。(中小企業處,1998)此外,由於台灣廠商對OEM生產的依賴度很高,如果國際電腦大廠改變其全球策略、減少或停止對台灣OEM 廠商下單,台灣的經濟會受到立即的影響。這種情形在全球化下特別容易發生,蓋因全球化使國際大廠有更多的選項及空間來安排生產方式,同時也較容易發現可以取代下單給台灣OEM廠商的其他選項。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是全球化趨勢下的一項重要的競爭力來源。台灣經濟目前仍以製造業為主,因此生產技術的創新對台灣而言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基本上台灣的高教育水準及開放的社會環境為台灣的創新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然而我們也不得不指出妨礙台灣技術創新的幾個存在已久的障礙。






資料來源: 工業統計調查報告,1998.


首先,台灣產業研發投入之不足,長久以來即為人所詬病。根據統計,1997年僅有百分之七點五的廠商有從事研發活動,尚少於1991年的百分之九。究其原因並非台灣缺少研發人才,也非完全肇因於資金短缺,主要是因為企業缺乏研發動機。台灣產業多為中小企業所組成,中小企業從事研發有其先天結構上的不利益。因為小規模的投入研發無法達到研發所需的規模經濟的要求,中小企業的研發基本上是較無效率的。由圖二可以看出,在固定資產總額超過一百億的大廠中,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三的廠商有研發的投入,而在固定資產總額少於五十萬的小廠,僅有百分之一點二的廠商有從事研發活動。由圖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趨勢就是,隨著規模的擴大從事研發廠商的比例就越高。事實上,固定資產總額超過一億元的大廠所投入的研發金額佔1997 年研發總金額的百分之八十四點四。這些都說明了大廠較小廠更有能力及意願從事研發活動,而台灣研發廠商家數及金額過少有一部份要歸因於台灣的中小企業過多。


其次,一個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創立首重企業、大學、與研究機構間的內部與外部的連結與合作。合作項目包括聯合研究、人員交換、設備購買、及交叉專利 (cross-patenting) 等等(APEC, 2000)。觀諸現有的國內經濟環境,企業與政府支持的研究機構--工研院間--因長時間的合作,已建立較緊密的互動,而其他行為者間的連結則還待建立,特別是廠商與廠商間。台灣出口廠商間的惡性競爭為一存在已久的現象,除了人員的相互跳槽,彼此間很少有交流。在競爭已經全球化的環境裡,台灣廠商的國際競爭對手不但在量上增多,在質上亦增強不少。因此如果還抱著以往的敵對心態,不但彼此會喪失可以提昇各別技術層次的可貴資源,並且對國家整體的技術發展亦有阻礙。總之,業者的眼光要由狹隘的相互惡性競爭擴展到全球競爭,競爭的方式也應由價格競爭提升到質的競爭。如此,合作關係則較易建立。






結語


全球化的浪潮將國際與國內市場的界線沖淡。除了一些具有獨特本土偏好的產業(例如食品業)所受的國際競爭較小外,其他廠商即使想要在國內市場存活 ,都必須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力。因此追求國際競爭力再也不限於外銷廠商,而是所有廠商的共同目標。在這個全球大競爭的時代裡,台灣廠商仍有許多可以揮灑的空間。儘管如上所述,台灣的主流產業--資訊電子業--在全球資訊消費市場已被國際行銷大廠寡佔下,已較不具建立自有品牌及行銷通路的條件,但其他產業仍是有機會。此外,由於近年來妨礙廠商大型化的行政限制一一去除及資本市場的開放,使得廠商的規模逐漸擴大,國內廠商也因此較具國際運作的能力。這些都是應持續的方向。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技術上要不斷的追求創新並維持領先的地位。在這方面,建立全球技術網絡及國家創新體系則為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998,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




Acs, Zoltan J et al., 1997,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9, 7-20.


APEC, 2000, "Policies for Develop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ics," The APEC


Task Force Report.




Harrison, Bennett, 1994, Lean and Mean: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Corporate


Power in the Age of Flexibility, New York: Basic Books


Howells, Jeremy and Michelle Wood, 1993, The Globalisation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 Belhaven Press.


Jwa, Hee Sung, 1997, "Globalization and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Structural Adjustment Policies," in Takatoshi Ito and Anne O. Krueger


eds., Regionalism versus Multilateral Arrangement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Levy, Brian and Wen-Jeng Kuo,1991. “The Strategic Orientation of Firm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Korea and Taiwan in Frontier Industries,” World


Development, vol 19, no 4, 363-374.




Oman, Charles, 1994, Globalisation and Regionalisation: The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Paris: OECD Press.


Porter, Michael, 1990.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全球化與經濟危機

                                                                     趙文衡



(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24卷第6期,90年6月,35-38)


從1990年代始,全球化速度加快,學界對全球化的討論也日益增加。儘管之前也有一些對全球化持負面態度的論點,但一直要到1997年東亞金融危機時才真正喚起人們對全球化負面效應的注意。一時之間,如何防止全球化所帶來的危機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本文的目的即是要探討全球化與經濟危機的關係,並將由1997年的金融危機談起。






東亞金融危機


有許多論者認為,全球化是導致1997年的危機的發生的因素之一,基本上是正確的。如果泰國的金融危機發生在30年前,其深度與廣度將都不會像1997年般的嚴重。就泰國本身的金融危機而言,危機前泰國金融市場大量外資進入為全球化的現象之一,如果沒有此一條件,泰國的金融危機將不會以這種型態出現。此外,金融危機由泰國迅速擴展到鄰近國家,此一驚人速度正是金融全球化的展現。


儘管1997年的金融危機與全球化息息相關,但卻少有論者真正釐清其間的相關性。事實上全球化只是1997年金融危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全球化,像1997年那樣的危機就不會發生,但是有了全球化,金融危機不必然會發生。全球化只是導致各國的金融市場的連動性增高,它可以迅速傳播危機也可以迅速傳播繁榮。至於所傳播的是危機抑或繁榮則取決於其他因素。各國金融體系的不健全是決定1997年傳播危機而非繁榮的重要關鍵。



1997年的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危機由泰國開始,然後東行,然後再往北行。為什麼危機會以此一路徑前進?這又涉及全球化的另一現象--全球化的不均勻。雖然全球化使得全球經濟愈加整合,但其整合的程度呈現不均勻的現象。亦即,某些國家間的整合與連動要比其他國家為強。如果整合較強的國家是以區域為範圍,那麼區域主義則便會形成。以這個角度來看,區域主義也是全球化的現象之一。在東亞國家的例子上,東亞國家與其他東亞國家的經濟整合與連動程度要比與其他非東亞國家(例如印度)為強,因此危機選擇了東行而非西行,這也間接證明了東亞區域主義的存在。



但要強調的是,儘管危機在東亞國家間發生,但在危機中所撤出的資金其擁有者卻遠在太平洋的另一端。 索羅斯旗下的各種基金不需於各國設立分公司,即可直接進入東亞各國而影響各國的金融市場。儘管我們說各國金融體系的不健全才是引起危機的主因,但是這些投機資金的突然大量進入或撤出,對一個小型經濟體而言,不論其金融體系有多健全,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相較於大型國家,一個小型經濟體在全球化下更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而人民的福祉也並非全由當地人民所能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