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卡 桑 // : 文 教 基 金 會 = 》◎ =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演變趨勢
2011年04月07日 01:00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體:大 中 小】 網友評論
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百年一遇”,迅速蔓延擴散,演變為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嚴重經濟危機,對現有的世界經濟格局產生巨大的衝擊,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演變出現以下幾個重大趨勢: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上世紀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騰飛之後,中國在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起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髮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至2007年的10年裏,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
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經濟體正在經歷一個不同速度的恢復過程,亞洲新興經濟體一枝獨秀。2009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衰退2.4%,歐洲衰退4.6%,但印度增長7.3%,中國增長8.7%。2010年,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表現也都大大好于美歐發達國家。亞洲目前在全球貿易總額中佔三分之一。世界經濟重心主向亞洲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
亞洲在經濟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經濟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歐美亞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歐等先進工業國無不競相調整其對外經濟政策,將重心移向亞洲。目前,美國大力實施“重返亞洲”戰略,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已不是歐洲,而是亞洲。它與亞洲的貿易總額已佔美全球貿易總額的40%,在亞洲的直接投資更是高達近千億美元,遠遠超過西歐。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則提出歐盟應當“向東看”,加強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促進經貿關係深入發展。
亞洲崛起與以往歐洲崛起、美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共同融合、共同繁榮的產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崛起,與歐洲、美洲等其他大陸是一個相互交叉、共同促進的過程,它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其他大陸的災難。
李光耀在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一文中曾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第一”的位置。
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均衡化方向發展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趨勢還將繼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為5.1%,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3%。這主要得益於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龐大消費市場需求;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顯著增長的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日趨增加的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
二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據份額逐步增大。進入新世紀(002280)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拉動了全球經濟復蘇,推進了多極化進程,世界格局趨向平衡。
三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激增,促進世界經濟平衡增長,加速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2009年世界貿易萎縮12%之後,預計2010年全球貿易增長13.5%,其中發達國家約13.5%,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為16.5%;新興和發展中國之間的貿易約佔其整個貿易額的40%。
四是新興國家隊伍不斷壯大,提振新興和發展國家的整體力量,改變南北力量對比。“金磚五國”、“展望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鑽石十一國”(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南韓、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名目繁多的排列組合,無不說明新興國家已遍佈于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一個“新興國家群體”。這個群體屬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革。
發達國家高企的政府債務將長期存在,加劇世界經濟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準,處於不可持續狀態。鉅額救市資金使西方政府債務猛增,成為後危機時代威脅經濟平穩發展的最大風險。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臘和愛爾蘭,迅速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等金豬國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愈演愈烈。一時還看不到制止危機擴散的跡象,不確定性正在摧殘市場並加速危機的蔓延。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期將在2011-2018年,2014年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超過100%,比危機前高35個百分點;到2023年,發達國家政府債務降到80%,2030年才能恢復到危機前水準,即回落到60%的警戒線以內。
未來一段時間,發達經濟體將遭受高債務嚴重困擾。前車之鑒是,拉美債務危機使其“失去20年”,至今陰影仍揮之不去。前蘇東地區債務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劇變,經濟倒退20年。
以清潔能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正成為趨勢
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採取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強體制創新和政策引導,以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這一輪技術革命也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事實上美國在絕大部分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擁有技術積累優勢,新興國家為實現後發發展優勢,正集中在個別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和重點跨越。
此外,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資訊網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各國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誰在新興戰略產業方面率先實現重大突破,誰就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新格局中佔據主動。新興產業代表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在一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不僅是拉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也是提高社會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
= C H / Mother -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Foundation = http://emptybird9.blogspot.com/ 《 Remember God 》 = ★ =
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演變趨勢
2011年04月07日 01:00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體:大 中 小】 網友評論
2008年發生在美國的金融危機,“百年一遇”,迅速蔓延擴散,演變為一場波及全世界的嚴重經濟危機,對現有的世界經濟格局產生巨大的衝擊,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格局演變出現以下幾個重大趨勢:
世界經濟發展重心正向亞洲轉移
亞洲地域面積約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五分之三堪稱世界第一大洲,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有過自己的輝煌。上世紀繼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騰飛之後,中國在70年代未、越南在80年代中、印度在90年代初開始的經濟變革,促進了各自經濟的起飛,為東亞乃至亞洲的持續高速增長髮揮了“拉動效應”。在1997至2007年的10年裏,亞洲國家和地區克服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躍居為全球經濟發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區。
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的經濟體正在經歷一個不同速度的恢復過程,亞洲新興經濟體一枝獨秀。2009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衰退2.4%,歐洲衰退4.6%,但印度增長7.3%,中國增長8.7%。2010年,中國、印度以及其他亞洲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表現也都大大好于美歐發達國家。亞洲目前在全球貿易總額中佔三分之一。世界經濟重心主向亞洲轉移的趨勢十分明顯。
亞洲在經濟上的崛起,已促使世界經濟格局重新分化,逐步形成了歐美亞三足鼎立的局面。美歐等先進工業國無不競相調整其對外經濟政策,將重心移向亞洲。目前,美國大力實施“重返亞洲”戰略,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已不是歐洲,而是亞洲。它與亞洲的貿易總額已佔美全球貿易總額的40%,在亞洲的直接投資更是高達近千億美元,遠遠超過西歐。歐洲理事會常任主席范龍佩則提出歐盟應當“向東看”,加強與亞洲國家的合作,促進經貿關係深入發展。
亞洲崛起與以往歐洲崛起、美國崛起的歷史背景不同,它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共同融合、共同繁榮的產物;是在全球化條件下的崛起,與歐洲、美洲等其他大陸是一個相互交叉、共同促進的過程,它的崛起並不意味著其他大陸的災難。
李光耀在題為《世界經濟的中心是亞洲》一文中曾預測今後20年,中國和印度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會超過9%,其他東亞國家約為7.5%,到2030年,亞洲將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50%,回歸“世界第一”的位置。
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朝著有利於均衡化方向發展
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在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以高於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趨勢還將繼續。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10年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為5.1%,其中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約為6%,而發達國家僅約為1.3%。這主要得益於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龐大消費市場需求;雄厚的外匯儲備和國內儲蓄;顯著增長的研發投入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日趨增加的跨國公司在世界500強中所佔數目及市值。
二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在世界經濟中所佔據份額逐步增大。進入新世紀(002280)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4%上升到33%,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6%。新興市場國家的崛起,拉動了全球經濟復蘇,推進了多極化進程,世界格局趨向平衡。
三是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激增,促進世界經濟平衡增長,加速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繼2009年世界貿易萎縮12%之後,預計2010年全球貿易增長13.5%,其中發達國家約13.5%,而新興和發展中國家為16.5%;新興和發展中國之間的貿易約佔其整個貿易額的40%。
四是新興國家隊伍不斷壯大,提振新興和發展國家的整體力量,改變南北力量對比。“金磚五國”、“展望五國”(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鑽石十一國”( 菲律賓、孟加拉、埃及、印尼、伊朗、南韓、墨西哥、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土耳其和越南)名目繁多的排列組合,無不說明新興國家已遍佈于亞洲、非洲、南美洲、東歐及中東各個角落,形成了一個“新興國家群體”。這個群體屬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興起與騰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空間依然十分巨大,在全球經濟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趨勢必將有助於世界經濟格局的變革。
發達國家高企的政府債務將長期存在,加劇世界經濟的脆弱性和不確定性
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政府債務攀升至二戰以來最高水準,處於不可持續狀態。鉅額救市資金使西方政府債務猛增,成為後危機時代威脅經濟平穩發展的最大風險。歐洲債務危機從希臘和愛爾蘭,迅速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等金豬國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愈演愈烈。一時還看不到制止危機擴散的跡象,不確定性正在摧殘市場並加速危機的蔓延。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發達國家債務高峰期將在2011-2018年,2014年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將超過100%,比危機前高35個百分點;到2023年,發達國家政府債務降到80%,2030年才能恢復到危機前水準,即回落到60%的警戒線以內。
未來一段時間,發達經濟體將遭受高債務嚴重困擾。前車之鑒是,拉美債務危機使其“失去20年”,至今陰影仍揮之不去。前蘇東地區債務危機最終導致政治劇變,經濟倒退20年。
以清潔能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正成為趨勢
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採取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強體制創新和政策引導,以搶佔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這一輪技術革命也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事實上美國在絕大部分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擁有技術積累優勢,新興國家為實現後發發展優勢,正集中在個別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和重點跨越。
此外,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資訊網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興未艾,各國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誰在新興戰略產業方面率先實現重大突破,誰就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新格局中佔據主動。新興產業代表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在一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不僅是拉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也是提高社會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